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

公廣集團何去何從 公廣該如何大而壯

作者:陳炳宏(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、曾任公視監事)
近日各界對公共廣電集團應該是「小而美」或「大而壯」有諸多討論,過去近20年公共電視的發展已證明,台灣沒有具備讓公共媒體小而美的可能,因為弱小的公共媒體已快要讓台灣淪為影視殖民地,也許先不用提仿效英國BBC,但是否可以看看鄰近的韓國公視,或者日本NHK,韓劇如何成為韓流,年輕世代的哈韓,難道台灣不該有為者亦若是嗎?

增預算納政府電台

因此本文想談如何讓公廣大而壯。首先如果中國大陸用千萬元拍一集戲,而台灣還用低於200萬元在拍,巧婦實在難為無米之炊。當2015年韓國公廣有447億元台幣預算,日本NHK有1701億元台幣預算,而台灣公視只有9億元經費時,強調大公廣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即應正視大公廣不能口惠而實不至,應爭取更多預算,而這事只有做與不做的問題,其他都是藉口。
2007年公視加上華視及客家電視台成為公廣集團,但華視有部分民營股權、客家電視台金主還是客委會,如何算是真正的公廣集團?另外公廣缺乏廣播頻道也算跛腳,建議指示「部部都是文化部」的林全院長,應趕緊協調NCC將第11梯的廣播頻率指配,將全國網指配給公廣集團,並且將收回的中廣部分頻率指配給客家電視台。
再不然,2003年立法院通過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條款時,各黨都忽略的5個未退的政府廣播電台,包括內政部警察廣播電台、教育部教育廣播電台、國防部漢聲及復興廣播電台,以及農委會漁業電台等,都可供徵用。既然黨政軍都要退出廣電媒體,硬要這5個電台根據《廣電法》第5條成為政府電台,也是有點牽強,不要說教育應該中立,為何報導氣象或交通不能交給公廣媒體來做?
最後,公廣還有一塊要補強,就是通訊社。目前中央通訊社在本質上屬於政府媒體,即誰主政誰就有權撤換該媒體高層。現在中央社高層與民進黨政府的主要紛爭,源自當年國民黨主政所指派的高層,現在不願因換黨主政而下台;有趣的是,風水輪流轉,前朝政治任命者批評現在主政者企圖用政治介入媒體,而當年罵翻國民黨介入媒體的民進黨,現在卻處心積慮的想利用政治任命趕現任者下台。唉,台灣政治! 

應讓中央社國家化

當前解決中央社的困境就是讓中央社真正國家化,成為公廣的一員,未來中央社高層任命都由立法院審議,像公視董監事一樣。國家媒體或政府媒體主要差異在,如果是國家的,例如公視董事提名時會被立院否決,但如果是政府的,則執政黨愛任命誰就任命誰。因此請讓中央社成為公廣的通訊社,因為媒體國家化至少紛爭會少些,不過筆者絕沒暗示立院決定就天下太平。
至於中央廣播電台,在海外為台灣宣傳的媒體到底應該屬於國家的,還是政府的?英國BBC屬於公廣,美國之音(VOA)屬於國務院,台灣要採何模式,建議由僑委會、公廣、NCC或文化部集思廣益吧!
影視媒體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根基,「部部都是文化部」不該成為口號,文化會報應該加入媒體專業者,期待文化會報能先由解決公廣問題開始,否則當台灣淪為鄰國影視殖民地後,談文化扎根與發展也是枉然。 

沒有留言: